生活中的「催眠」
「催眠」,因為這個名詞裡有「催」又有「眠」,所以總讓人誤以為催眠就是睡眠,進入催眠就是要睡著;或者,認為自己會被催眠師「催」進失去意識的狀態,然後被控制。其實,進入催眠時,你是非常清醒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一直被「催眠」著,只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罷了。
因此整理了一下生活中常見的催眠,當你能正確認識催眠,就能夠正確運用,而不是害怕膽怯,反而失去了一項開發與運用我們潛意識力量的工具。
催眠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來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遇過以下的狀況吧:
例一:看一部電視劇或電影,我們隨著劇情的發展,身臨其境,「擔心主角的命運」或「憎惡某一角色」,甚至開始推測後面的劇情或在心中進行角色置換,「如果是我,我會怎樣怎樣」。
例二:看一份廣告,我們跟隨畫面及講解員的聲音,建立了「這個產品好」、「我想購買」、「我現在就買」的概念,甚至馬上行動去購買。
例三:看一本小說,我們為之吸引,看著文字描述,而我們內心展開很多想像:主人公長得好帥,一招一式好精彩,甚至有許多感受產生。
例四:與朋友聊天,他說一段故事,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而我們覺得挺不錯的,表示認同該觀點,甚至認同持有這個觀點的人。
例五:去到一個美麗環境裡,呼吸著新鮮空氣,行走在林間小道,感覺到心情放鬆且舒暢,不想離開,想繼續逗留或多呆一會。
例六:聽一段音樂,忽然覺得音樂所包含的意境與韻律太美了,或者感動到了,甚至哭了起來。
例七:父母、老師或老闆對你的某個行為產生了質疑,並進行了訓導,你感到錯了,想要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或者有內疚的情緒產生。
例八:上課做白日夢神遊,老師講課的內容一句都沒聽清楚;
例九:玩遊戲、上網時感覺時間過得超快,甚至還「忘我」了,感到周圍一切不存在,媽媽叫你吃飯都聽不見;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就會在一段時間裡完全忽略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處於「催眠」之中喔!
催眠完全不像電影和小說裡渲染得那麼神秘
醫學上所謂的催眠,就是催眠師用語言、肢體動作等對被催眠者進行暗示,使其注意力集中,從而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的方法。用醫學家的話說,「催眠只是將人們分散在各處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來,這並不是處於昏迷或睡眠狀態,而是類似於那種當你聚精會神地沈浸在一項工作或閱讀一本小說時幾乎難以聽見他人對你所說的話的狀態而已。」
也就是,簡單來說,當人們的精神全神貫注地集中在某件事情時,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催眠狀態」了。
看不見的廣告
平常我們喜歡看的廣告,就是最被廣泛應用的催眠。
1957年的9月,以研究購買動機而聞名的心理學者J·米迦里,推出了轟動一時的「潛意識廣告」。米迦里使用自創的投射裝置,在電影院中的影片放映期間,每隔5秒便作1/3000秒的投射:「請喝可口可樂!請吃爆米花!」重複投射這樣的廣告詞69次。6周之後,電影院爆米花和可口可樂的銷量大幅增加。對於1/50秒的曝光,一般人都很難有所察覺。所以,做1/3000秒的曝光投射,觀眾們完全意識不到。但是雖然無法意識到這種「看不見的廣告」的存在,這種廣告的廣告詞卻能在觀眾集中精力看電影、處於催眠狀態時,進入觀眾的潛意識,產生暗示效果,使觀眾產生購買可口可樂和爆米花的慾望。
1958年3月出版的《生活》雜誌,報道了這種潛意識廣告所造成的震撼。報道中說,潛意識廣告甚至能左右人去購買某些原本不打算購買的商品。米迦里一看潛意識廣告這麼成功,對挖掘催眠狀態更加著迷了,他接著把潛意識廣告運用到電視上,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他還為這個構想申請了專利,並且組織了一家公司來處理「潛意識」的電影和電視。
潛意識廣告在電視中的應用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在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布什的廣告策劃專家們,在宣傳其競選對手戈爾的電視片段中,加入了人們無法感覺到的鏡頭。如果將這段廣告鏡頭慢放,就可以看到「胡說八道」一詞跟「戈爾醫療制度改革計劃」同時清晰地出現在屏幕上。「胡說八道」廣告運動兩周內在全美33個州播放了4400次,對戈爾支持率的影響可見一斑。
潛意識廣告在美國引起了騷動,並受到了普遍譴責。美國電視倫理管理委員會認為,這種「看不見的廣告」顯然對人存在著操縱傾向,如果再利用它來進行宗教、政治或思想的宣傳,那社會影響力是非常可怕的。所以,禁止播放「看不見的廣告」。
小說戲劇電影也會催眠你
除了媒體與廣告,文學作品與電影也都悄悄地對人們進行「催眠」,影響人們的想法與信念。
文學作品的催眠在於通過文字的組合,讓人共享書中的人物、情節或者場景,為書中的悲傷而悲傷,為書中的幸福而幸福,為書中的快樂而快樂——這個過程中,人已經被催眠,融入書中了!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看瓊瑤的小說和電影,自小就認為要像男女主角那樣愛得刻骨銘心、傷得痛徹心扉...之類的才叫做真正的愛情。這種對愛情的悲觀看法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傻傻被催眠了三十多年,後來學了催眠後,才發現自己被小說情節催眠了,這才趕緊轉換對愛情的看法。
你們看,無論是電視、新聞媒體、報章雜誌、書籍....其實都在對我們潛移默化,這種潛移默化就是一種廣義的催眠喔!
「催眠」其實一點都不像電影和小說渲染得那樣神秘與恐怖,生活中你可能經常置身其中——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在一段時間裡完全忽略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是催眠高手,而廣告、小說甚至歌曲都是催眠的道具呢!
催眠在生活中其實俯拾即是且運用廣泛,因此我們根本不需要害怕催眠。催眠是一種很棒的潛意識溝通工具,而人類的潛意識所具有的力量超乎我們頭腦所能想像。正確認識催眠,正確認識潛意識,你會發現生命原來可以有那麼無限的可能性。
最後,來看看催眠在生活中的運用:
因此整理了一下生活中常見的催眠,當你能正確認識催眠,就能夠正確運用,而不是害怕膽怯,反而失去了一項開發與運用我們潛意識力量的工具。
催眠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來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遇過以下的狀況吧:
例一:看一部電視劇或電影,我們隨著劇情的發展,身臨其境,「擔心主角的命運」或「憎惡某一角色」,甚至開始推測後面的劇情或在心中進行角色置換,「如果是我,我會怎樣怎樣」。
例二:看一份廣告,我們跟隨畫面及講解員的聲音,建立了「這個產品好」、「我想購買」、「我現在就買」的概念,甚至馬上行動去購買。
例三:看一本小說,我們為之吸引,看著文字描述,而我們內心展開很多想像:主人公長得好帥,一招一式好精彩,甚至有許多感受產生。
例四:與朋友聊天,他說一段故事,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觀點,而我們覺得挺不錯的,表示認同該觀點,甚至認同持有這個觀點的人。
例五:去到一個美麗環境裡,呼吸著新鮮空氣,行走在林間小道,感覺到心情放鬆且舒暢,不想離開,想繼續逗留或多呆一會。
例六:聽一段音樂,忽然覺得音樂所包含的意境與韻律太美了,或者感動到了,甚至哭了起來。
例七:父母、老師或老闆對你的某個行為產生了質疑,並進行了訓導,你感到錯了,想要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或者有內疚的情緒產生。
例八:上課做白日夢神遊,老師講課的內容一句都沒聽清楚;
例九:玩遊戲、上網時感覺時間過得超快,甚至還「忘我」了,感到周圍一切不存在,媽媽叫你吃飯都聽不見;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時,就會在一段時間裡完全忽略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處於「催眠」之中喔!
催眠完全不像電影和小說裡渲染得那麼神秘
醫學上所謂的催眠,就是催眠師用語言、肢體動作等對被催眠者進行暗示,使其注意力集中,從而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的方法。用醫學家的話說,「催眠只是將人們分散在各處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來,這並不是處於昏迷或睡眠狀態,而是類似於那種當你聚精會神地沈浸在一項工作或閱讀一本小說時幾乎難以聽見他人對你所說的話的狀態而已。」
也就是,簡單來說,當人們的精神全神貫注地集中在某件事情時,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催眠狀態」了。
看不見的廣告
平常我們喜歡看的廣告,就是最被廣泛應用的催眠。
1957年的9月,以研究購買動機而聞名的心理學者J·米迦里,推出了轟動一時的「潛意識廣告」。米迦里使用自創的投射裝置,在電影院中的影片放映期間,每隔5秒便作1/3000秒的投射:「請喝可口可樂!請吃爆米花!」重複投射這樣的廣告詞69次。6周之後,電影院爆米花和可口可樂的銷量大幅增加。對於1/50秒的曝光,一般人都很難有所察覺。所以,做1/3000秒的曝光投射,觀眾們完全意識不到。但是雖然無法意識到這種「看不見的廣告」的存在,這種廣告的廣告詞卻能在觀眾集中精力看電影、處於催眠狀態時,進入觀眾的潛意識,產生暗示效果,使觀眾產生購買可口可樂和爆米花的慾望。
1958年3月出版的《生活》雜誌,報道了這種潛意識廣告所造成的震撼。報道中說,潛意識廣告甚至能左右人去購買某些原本不打算購買的商品。米迦里一看潛意識廣告這麼成功,對挖掘催眠狀態更加著迷了,他接著把潛意識廣告運用到電視上,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他還為這個構想申請了專利,並且組織了一家公司來處理「潛意識」的電影和電視。
潛意識廣告在電視中的應用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在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布什的廣告策劃專家們,在宣傳其競選對手戈爾的電視片段中,加入了人們無法感覺到的鏡頭。如果將這段廣告鏡頭慢放,就可以看到「胡說八道」一詞跟「戈爾醫療制度改革計劃」同時清晰地出現在屏幕上。「胡說八道」廣告運動兩周內在全美33個州播放了4400次,對戈爾支持率的影響可見一斑。
潛意識廣告在美國引起了騷動,並受到了普遍譴責。美國電視倫理管理委員會認為,這種「看不見的廣告」顯然對人存在著操縱傾向,如果再利用它來進行宗教、政治或思想的宣傳,那社會影響力是非常可怕的。所以,禁止播放「看不見的廣告」。
小說戲劇電影也會催眠你
除了媒體與廣告,文學作品與電影也都悄悄地對人們進行「催眠」,影響人們的想法與信念。
文學作品的催眠在於通過文字的組合,讓人共享書中的人物、情節或者場景,為書中的悲傷而悲傷,為書中的幸福而幸福,為書中的快樂而快樂——這個過程中,人已經被催眠,融入書中了!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看瓊瑤的小說和電影,自小就認為要像男女主角那樣愛得刻骨銘心、傷得痛徹心扉...之類的才叫做真正的愛情。這種對愛情的悲觀看法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裡,傻傻被催眠了三十多年,後來學了催眠後,才發現自己被小說情節催眠了,這才趕緊轉換對愛情的看法。
你們看,無論是電視、新聞媒體、報章雜誌、書籍....其實都在對我們潛移默化,這種潛移默化就是一種廣義的催眠喔!
「催眠」其實一點都不像電影和小說渲染得那樣神秘與恐怖,生活中你可能經常置身其中——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在一段時間裡完全忽略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是催眠高手,而廣告、小說甚至歌曲都是催眠的道具呢!
催眠在生活中其實俯拾即是且運用廣泛,因此我們根本不需要害怕催眠。催眠是一種很棒的潛意識溝通工具,而人類的潛意識所具有的力量超乎我們頭腦所能想像。正確認識催眠,正確認識潛意識,你會發現生命原來可以有那麼無限的可能性。
最後,來看看催眠在生活中的運用: